2007-11-05

莲花


  书是去年买的,当时莲花刚火热出炉,我下单买书,最后结帐的时候在一堆加“一元即可送啥啥”的廉价促销里,居然有一条是送这本,这实在是窘迫不堪的卖书姿态,写字的人真狼狈。我已经过了看安妮宝贝这样造型风格的年龄,对她的新书其实并没有很大兴趣,但这样混在杂货里的推销,不由心软,总不能这样啊,毕竟她认真坚持写了下去。这样的买书理由还是不要让她知道好,否则那样清冷自恃的人,多么屈辱。
  放着一直没看。
  开始休假时反正没事就拿出来翻,谁想刚开头兜兜就来了。现在才看完。
  想法一直是,天哪,她就不能再仔细提炼一下文字吗,再改一遍,在出版之前?无疑在情节结构上她花了不少时间,同时她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些都很好,虽然和其文字风格一样,摆一个好的姿态造型远多于实质性的精致,但结构情节上这个毛病远没有文字上的严重。写作的人,文字不美,把母语作品写得就跟外国名著的拙劣译本一样,这是多么让人受不了。无疑她看了很多这样的译作,一个美好的意象经过看不见的庸人之口转述,变得逻辑混乱面目模糊。
  例子很多,让人忍不住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比如她写"房间里这种气息,散布在分子与分子之间",看上去很有风格有知识的样子,但是她到底在说什么呢?气息味道,本来就是分子,散布在分子之间——那么她以为分子之间是什么呢,难道就象家具之间有缝隙可以藏灰尘吗?
  还有,说他永远记不住她脸的具体模样,“分别之后,半小时后,半年后,半生后”都记不得。这句话又是纯粹摆造型弄气氛的,因为只有对‘记得’来说,时间的递进才是有意义的,既然分手即忘,当然时间越久记忆仍然是空白。
  再比如最后描写男子自杀,血流下去,白地板裂缝‘贪婪吸吮’了血液,结果又立即写血‘来不及渗透’凝成黑块。宝贝,你到底想说什么呢?
  高中时老杜评我的作文,描写窄巷,我说两面高墙‘拢’出一条天空,老杜隔着整个班级问我,“拢字你精心挑的吧?”我尴尬点头,他说不好,“你用‘挤’,‘逼’不行么?”我刚想说那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他就点头说,“它们也不对--你没找到那个字,对吧?”然后对所有人说:“有时候作文就是要找到那个字。”
  莲花读下来,我一路不停地想“她又没找到那个字!”又,又,又。真是令人烦恼。
  这书结构上仿《英国病人》,还行吧。但多少还是只仿了那个‘苍凉的手势’而已。我可以理解英国病人里面那个布达佩斯公爵手里始终不离一本《波罗崩尼撒战争史》,他是国家地理人文记者之类的人物形象,但我无法理解莲花里面那个现代金领式人物为什么始终反复研读《辩证法史》这本书,当然说明他品味脱俗,当然他有点遁世,但,至于么?当然我无从评价,我既没读过博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没读过这本神奇的辨证法史。
  这提醒了我,于是去买了博罗奔尼撒战争史,以前大家就推荐过,说极好看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