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3

查令十字街84号

  


  生活本身比故事更美好。淡定,没有刻意雕琢的情节,却温暖动人。
  是的,对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乃至世界其实只是某几条街道,在那街道上所认识的某几个人。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才让人心神往之。
  扉页上附的藏书票美得很: If you happen to pass 84 Charing Cross Road, please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第一次见识藏书票,果然好东西。
  读书习惯不好,一堆读了一半的书,并行,但也有趣。比如才看了头几篇,发现海莲给书店寄火腿鸡蛋什么的,很好奇,怎么伦敦当时那么惨么?回头看日期,49年,二战结束不久,又归结到还没读完的《光荣与梦想》,嗯,那时欧洲是一沓糊涂,生活很惨,经济萎靡,马歇尔的援助欧洲计划。再往下看,海莲在打趣美国的援助政策:这是什么‘坚定的盟友’阿,美国把大把的钱给了德国和日本,却让伦敦受苦。原来如此,马歇尔计划不包括英国的,盟友是战胜国,废墟上站起来要靠自己。
  这些信札很好,没有多余的描述,信和信之间是留白,正好可以放下距离,等待,莫逆相知和平凡潦倒的琐碎生活。
  说是霍普金斯演的,那当然好,想起《长日留痕》。后来看书,那些淡的描述却反而不如片子好,想来翻译也有问题,味道是翻不来的。比如这84号,比如这Remaining of Days,哪天还是要找原文看看才好。
  《房龙地理》看了一部分,有很多想法。先看介绍中国那篇,我对别人如何看我们非常好奇,而不是我们老自卖自夸。书是三几年写的,当看到最后房龙说,不知道中国将会怎样,猜不到结局,日本的企图是明显的,但美国的政策是有道理的,那里正好是这种张力的缓冲区,正可以隔开大洋缓解压力,反正中国的情况已经够糟的了。可想而知,看了这个是什么心情。许多年后,这结局我们是知道的。然而,如果你的国家人民生活在地狱里,那完全只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房龙是荷兰籍的美国学者,写的历史书非常好看。三几年,美国大萧条时期,据《光荣与梦想》,美国那时还远没有强大崛起,对外政策是非常保守的单边自守,既使欧洲亚洲都塌陷了,美国人还可以在新大陆上继续生活。这样的想法一直是主流,直到珍珠港被炸。显然房龙是认同这个想法的。
  然后看了德国,因为一直搞不清德法普鲁士是怎么回事,德国的起源挺乱的,还没搞清。但有几条挺有意思:
第一,德国起源的那一堆什么什么人主要聚居在靠北的那块平原上,虽然那时罗马正昌盛,但罗马人并没到这片来,所以大多数人并没有见到罗马人,除了南部边缘黑森林那块,人们还砍砍木头卖给罗马人什么的。叮,冒个灯泡,所以曼海姆边上lattenburg是有个罗马旧村落遗址的,好像是公元几年。
第二,莱茵多瑙河等之类在境内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山势南北。所以当时我说要从曼海姆坐车去多瑙河边上的一个什么城市的时候,老赛非常吃惊,说你不看地图吗,要绕的,很远啊,一天不够的。我看的地图没标海拔,直线距离很近,类似云南。
第三,腓特烈这个,腓特烈那个,突然想起来这个我们所谓的腓特烈原来就该是在柏林的那个大雕像Frederich II,满大街都是他,那时我想是什么牛人啊,怎么都没听说过泥。原来就是我们所说的腓特烈(真奇怪,怎么是这样译的,当年历史课记得的寥寥几个名字里,这个是因为古怪难写记下的)。上网搜搜,果然。外国人也真麻烦,居然一堆的腓特烈,加上各色定语,非常混淆视听。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大帝
德国历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