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6

The Rhein - Koblenz (2004.8.1)

  今天比较空,继续来帖图。
  Mosel河在Koblenz汇入莱茵河,交汇处的尖角就是Deutsches Eck (German Corner)。
  尖岛上是Monument of the Emperor Wilhelm I,建于1897, 1945被毁. 1953至1990,这里代表了德意志联盟,德国各公国(?)徽章和旗帜在这里围成半圈象征联盟,现在又添上了欧盟的旗子。1993年9月,复制像在残留的基座上重新树立起来。(以上基本是抄袭,嘻嘻)
  关于德国的公国,想不起来怎么译,和现在的行政分区是一致的。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说,中世纪德国由于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各城堡独自发展,因而相对其它欧洲地区,并没有那么黑暗。这种分散发展也造成了现今德国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格局。介绍DB(Deutsche Bahn)的发达体系时,也纷纷提到这样的格局,正因为各自独立发展,整个德国都建立了蜘蛛网一样非常便利的铁路系统。
  河对岸是宏伟的Fortress - Ehrenbreitstein。和Heidelberg的Cassol相比,这是个真正的防御工事,而不是如Heidelberg Cassol那样,是显示荣华的城堡。Ehrenbreitstein结构复杂,风格简洁实用。不规则的造型,使我们虽然手里拿着城堡的结构图,也对不上哪是哪。:(
  城堡里还有早期的Chemical试验室博物馆什么的,据说非常有趣,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又赶上关门了。


Ehrenbreitstein Fortress
  
当天晚上有热气球展,所以城堡里到处是准备器材
  
在城堡前拍照的神甫
当时我觉得很特别,嘿,那身黑袍子真是非常酷,整个人给衬得非常挺拔
后来和Riemer先生讨论到这个照片的时候,他说他也很好奇,这样的人在这边也是很少见的。他们不属于任何附近的正教(Catholic)或者新教(protestant)大教堂。他也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做什么,说其实这样的人在这个地区并不十分受欢迎。
总之,西方人开始谈宗教,我就开始晕。
  
很好看的绿树
  
Contregarde Rechts
右侧防卫
我问这词是什么意思,但愿不要是闲人免入什么的。
Riemer先生说,contregarde是个法语词,Contregarde Rechts= Counterguard right side.
‘It is a military expression, I also do not know the details of the guard, but somehow some soldiers or guardsmen have to stand on a special place on the right side and some have to stay left.’

  
城堡砖缝里长出的虞美人
  
Deutsches Eck
  
  Mosel汇入Rhein
  
  Koblenz城内的教堂尖塔
  
  花圃和雕塑
    
  Emperor Wilhelm I
  
  尖角上各公国的旗帜飘扬
  
  莱茵河泛滥上Koblenz的历史水位
最高是1631年的那条,其次是1993年,照着高度,淹到了雕塑的马脚下面一点了

  爬到基座上,站在马脚下
  
  广场上人们读铭牌
  
  Emperor Wilhelm I 右侧
  
  喷泉和孩子
  
  夕照下完美的教堂
  
  教堂
  
  议会,地平线歪了,:"(

-------------------------
图下配的字是乱码:~
评论人:linz 评论日期:2004-8-6 16:46


  牧师服的确不错,看起来真的让人觉得人很挺拔的样子哦。
评论人:shellgirl 评论日期:2004-8-8 19:47


  好像童话
评论人:好色乐之 评论日期:2004-8-9 9:03


  原来是牧师!我才一看就觉得服装怎么这么复古。
  catholic似乎叫天主教好些?你说正教让人以为东正教。那么德国这个地区以什么教为主?牧师服装上看得出是哪个教派吗?
  那个教堂有着圆顶的倒有些东方教堂的味道,那是什么教的教堂?
  
  水位线多有意思阿,前天看不到题字时候就在揣度是什么东西。
  可惜了我们长江的白鹤梁! 可不比它年代更久远。
  可怜的水文遗产~~
  
评论人:linz 评论日期:2004-8-9 11:23


  宗教的事情实在很糊涂
  反正这边主要两个:Catholic和Protestant
  也没有问圆顶的是哪种教堂,反正这种圆顶也很常见。我初见觉得是俄罗斯风格的,但Riemer先生不以为然,说就是这样的啊。猜想这种风格可能和留在伊斯坦布尔的东正教有点关系。反正从前西方人老要往东跑去东征什么的,属于青年的常见教育历验,跟后来美国人一到年纪就去欧洲游历,现在大家纷纷出国差不多。回来修个类似教堂估计也很平常。不少民居也有这样的圆顶的。
  Riemer先生从小是Protestant教育,不过他自己说其实并不十分信仰教义的那些细节,但他信仰宗教的本质,即全人类在人道精神下共同生活。同时他坚信物质是一切精神的基础。Riemer先生说并不是因为共产主义教育才这样认为的。他是东德人。
  Hanno是Catholic,在Speyer的大教堂,他愁眉苦脸的说,自己上一次忏悔是七年前的事了,啊,他可一点也不喜欢忏悔,要说自己做了这个,做了那个……
评论人:乱看 评论日期:2004-8-9 15:49


  对了,那两个Priest到底是什么教派的,Riemer先生回去和夫人讨论了一通,觉得也还是可能是哪个Catholic的,反正他们也糊涂了。
  可见大家都很不清楚,关于宗教
评论人:乱看 评论日期:2004-8-9 15:54


  那个教堂的圆顶,我觉得只是德国巴洛克式的圆顶而已,倒是俄国人从欧洲把这套风格学了去,又大肆发挥,才有了他们自己的大蒜头。
  对建筑没什么研究,想到了就随口说说。
评论人:丝管醉春风 评论日期:2004-8-10 19:03


  很可能的,又问了一下,说这个是Typical German,和大蒜头不一样的
评论人:乱看 评论日期:2004-8-10 20:32


  受教受教:)
  
  可是巴洛克的起源又是怎么来的哪?
  丝管请说说吧
  
评论人:linz 评论日期:2004-8-11 10:13


  天啊~怎么又留作业啦?linz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我简直不知道从何说起。
  
  大致来说,巴洛克时期指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之后、洛可可和古典之前一段时期的艺术风格。这个词一般认为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指“不圆的珍珠 ”。和“哥特”一词一样,它本来是个贬义词。因为与文艺复兴的典雅和谐相比,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追求强烈的对比、动感和华丽,有时到了古怪的地步。
  
  丝管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段日记摘抄:
  
  “在那个把人性从中世纪的黑暗压抑下解放出来的文艺复兴的激情白热化了的时代,在那个对赞美天界的手段的追求膨胀到竟然超过了对目的本身的追求的时代,在那个痛苦与迷狂之激烈丝毫不逊于米开朗琪罗之世的、感情超越理智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新奇与冒险、阴谋与诡计、奢华与虚荣,还有矫饰得已接近于危险的边缘的美丽。当然,也有着同今天以及任何一个时代一样都会有的丑恶与乏味。但既然所有古老的时光全都一去不再复返,留在记忆的世界里,独自起舞于静寂虚空的光辉之下的,自然只是那些最美好和最有趣的。
  因此,每当我们提到巴罗克,一幅矫揉造作却谈不上虚伪,奢侈靡颓倒也不甚过分的图画就出现在面前:永无尽头的歌舞欢宴、和煞有介事彬彬有礼的细语轻谈;千奇百怪琐碎繁复的雕塑充斥着同样华美浮夸的大教堂神圣庄严的祭坛;大事铺陈的壁画、彩绘,与其说栩栩如生,不如说效果刺激、令人目眩;华衣锦袍的教皇,高踞金璧辉映、绒铺丝绣的宝座,与同样光彩照人的贵胄命妇一起,观赏布景奇特、服饰考究的阉人歌剧,代替鲜花投至台上的,是丝袋子里的金币、皮袋子里的宝石、令人眼花缭乱的珠宝首饰和数不清的大小银钱......”
  
  (其实中世纪也并非我们一贯想象的那样“黑暗压抑”,这一点本来今天我想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及的,不过时间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巴洛克风格的确切起源我没有把握,不过可以想象一下,把文艺复兴运动拉丁化、以伊比利亚半岛的浓烈激情加以渲染,庶几近乎。
  和西班牙的情况类似,德国的巴洛克,也是受意大利艺术家影响,继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要有感性认识,还是建议你直接去读艺术史、看画册和听唱片,比听我在这里胡说强得多。:)
评论人:丝管醉春风 评论日期:2004-8-11 21:04


  哈哈,大家都要好好做功课底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评论人:乱看 评论日期:2004-8-11 21:3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